哎!朋友 新疆文旅煥發絲路新生
2025-04-09
來源:央廣網
近段時間以來,“馕言文”火爆出圈,這種帶新疆方言特色的普通話,以新疆特產“馕”為名,既體現地域特色,又充滿親切感,‘“馕言文”的走紅是新疆多民族文化與當代互聯網生態碰撞出的璀璨火花,其以極具辨識度的語言風格——倒裝句式、夸張的形容詞搭配與詼諧的敘事邏輯,既展現了民間語言的鮮活創造力,也折射出數字時代文化傳播的新路徑。這一現象并非簡單的語言“變體”,而是新疆各族群眾在語言交融實踐中自發形成的文化創新,其內核是對當地文化符號的創造性轉化與情感共鳴的精準捕捉。近日發布的《中國魅力小城旅游研究報告》揭曉百個值得探訪的國內小城,新疆的鄯善縣、庫車市、莎車縣憑借獨特人文魅力入選。當“Citywalk”遇見絲路古城,這些小城正以深厚的文化底蘊與鮮活的人間煙火,探索從旅游流量到長紅發展的轉型之路。
2024年“小城”“縣城”相關內容搜索量同比激增44.8%,區縣旅游人次增幅達76.4%。在天山南北的絲路小城中,年輕游客正在書寫新的旅行故事。
驅車穿越獨庫公路的壯美天山,駐足克孜爾尕哈烽燧遙望千年烽煙,漫步庫車老城聆聽十二木卡姆的悠揚旋律……2024年,僅庫車市就接待游客934.96萬人次,其中七成是自駕游客,而80、90后又占比自駕游客中的近八成。鄯善縣“沙不進人不退”的沙漠奇觀,莎車縣的非遺盛宴,正成為青年旅行者社交媒體上的熱門標簽。
隨著傳統文化認同感提升,小城旅游的文化底色愈發鮮明。庫車王府博物館內,漢唐文物與數字復原技術交織,重現龜茲古國“馳命走驛,不絕于時月”的盛景;蘇巴什佛寺遺址的斷壁殘垣間,年輕游客對照玄奘《大唐西域記》尋找歷史印記。
這種需求在莎車老城得到生動詮釋:艾德萊斯絲綢體驗館里,游客親手完成從蠶繭抽絲到圖案扎染的全過程;十二木卡姆文化廣場上,即興加入舞蹈隊伍的年輕人,通過肢體語言與古老藝術對話。
小城旅游的創新實踐,正在打破“觀光游”的固有模式。鄯善縣巴扎村投資10余萬元打造的沙療民宿街,將“埋沙療法”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為康養旅游產品;庫車市推出“龜茲之夜”沉浸式演藝,讓克孜爾石窟壁畫中的樂舞在當代復活。
“線上+線下”拓寬各民族“三交”新空間。正如去年電視劇《我的阿勒泰》熱播,激發網友去新疆尋找“詩與遠方”的熱情,在短視頻和網絡直播等傳播方式的加持下,跟新疆有關的話題不斷火爆、交流互動更加頻繁。央視春晚喀什分會場直播、“何以中國 五星出東方”網絡主題宣傳、歌曲《蘋果香》等廣受關注,一批新疆博主成為網絡知名博主,引發了持續的新疆旅游熱潮。2024年,新疆全年接待游客3.02億人次,“新疆是個好地方”持續位居全國省級文旅新媒體傳播力排行榜前十,全網傳播量近260億次。“線上+線下”多渠道互動,大大拓寬了各民族全方位互嵌的實踐路徑,打開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廣闊空間。
新疆每塊磚瓦都承載著歷史,每段旋律都訴說著文明。小城旅游的核心競爭力在于不可復制的文化基因。當游客在庫車民歌中聽見中原音律的變奏,在艾德萊斯紋樣中發現希臘文化的印記,這種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,正是小城從“網紅”走向“長紅”的關鍵。
從沙漠邊緣的鄯善到龜茲故地的庫車,從天山南麓的莎車到昆侖腳下的古城,新疆小城正在演繹文旅融合的新敘事。當年輕力量與傳統文明深度碰撞,這些承載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特征的絲路明珠,正以文化為紐帶,構建起更具生命力的旅游生態。這種轉變不僅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活力,更在當代語境下延續著千年文明的薪火。